金沙集团888881

贵州学子三下乡:“非遗”文化记心间,艺术传承越千年


中国青年网贵阳721日电(通讯员赵卓荦龙隆)为喜迎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721日,金沙集团888881暑假三下乡“心心相融”社会实践队前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开展实践活动。

721日上午,金沙集团888881的学生们来到了贞丰县对门山村,与当地布依族、苗族村民一起进行了一场扎染交流活动。活动伊始,许多同学对扎染的认识仅是“有所耳闻”,而随着活动的展开,尤其在村民们与实践队员亲自动手做扎染的过程中,大家在交流中逐渐加深了对扎染的了解,原本拘谨沉寂的氛围也随之活跃起来,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自己亲手所做的成品。

活动期间,实践队员还与当地小朋友一起绘画、折纸,其乐融融在向参与者询问对此次活动的看法时,所有人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自己对扎染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当所有人将自己的作品捧在手心时,每个人脸上都情不自禁地泛起了笑容。活动最后,实践队员们邀请村民们一起,手举自己所做的扎染合影留念此次扎染分享交流活动不仅使实践队员和村民们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的先进性和无穷魅力,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无比的自豪,潜移默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下午,实践队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了贞丰县对门山铜鼓馆,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十二调”第十代传承人余燕伟。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是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民俗文化特性的民族音乐。“铜鼓十二调通常是以家族方式传承,通过口传心授沿袭下来,因家族不同,传承下来的铜鼓十二调也有所不同。”谈起铜鼓文化,今年70岁余燕伟如数家珍。余燕伟1976年开始学习“铜鼓十二调”,用了8年时间才将完整的十二调熟练掌握,他坦言“想把这门技艺学好,确实不易。”“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我们之前的那些老传统都已经过时了,现在只要有人想来学,不论男女,我们都会教,主要是要把这个文化传承下去。”说起来,余老先生向队员们当场演奏了“铜鼓十二调”,余老在拿起鼓锤的那一刻,眼神变得坚毅,瘦弱的身影也令人感觉伟岸了许多,随着他瘦弱但却力量十足的手臂挥下,“锵锵!砰砰!”,低沉而浑厚的声音由鼓中传出,一股充满野性与自由的力量自心底油然而生,这股声音令人振奋而无畏,仿佛是古时的铁蹄铮铮声,杀敌嘶吼声。据了解,老的祖辈最初是蒙古人,铜鼓最初是作为战鼓用来鼓舞士气,后来蒙古祖辈来到布依族聚居地贞丰伴随民族融合的浪潮,逐渐变成了祭祀祈福的工具余老表示,铜鼓是余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技艺,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和学习铜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门民间技艺传承下去。

民俗活动是各个民族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给本民族带来欢乐和祈福祈愿,更有利于其他民族深入地了解该民族,使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流,营造出“民族一家亲”的祥和氛围,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